“城鄉共榮 鄉村振興”——在新時代、新背景、新要求下,我司對創建社會主義新農村示范村的積極探索與實踐
發布時間:2018-12-07 00:00 文章來源:
“改革開放40年,我國不僅是世界制造業大國,也成為世界市場大國,這種由高速度向高質量的轉變意味著我國城鎮化進入了追求品質優先和美好生活的后半場,意味著從高速增長的城鎮化率和大規模的城市擴張,轉變為以美麗城市和美麗鄉村共同構成的美麗中國的目標和戰略?!?/span>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黃艷
2018年中國城市規劃年會于11月24日在浙江杭州隆重召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黃艷提出關于“參與城鄉社區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的實踐”,鼓勵規劃師進入城鄉村莊社區,駐村服務,下鄉建設,推廣兩省四村的規劃設計扶貧試點實踐活動。
1
項目背景
為認真貫徹落實全省農村工作暨扶貧開發工作會議精神,推進新農村建設的戰略部署,以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為目標,在廣東省志愿者協會的組織安排下,我司規劃事業一部和灣區發展研究院積極參與 “我為美麗鄉村繪藍圖”——南粵村莊(整治)規劃志愿行動,并成立兩組志愿服務團隊,分別對揭陽市惠來縣華湖鎮溪洋村、汕尾市陸豐市河東鎮大屯村開展了規劃編制工作。
志愿服務一隊由我司規劃事業一部總經理黃皓擔任志愿行動小組負責人,由我司8名工作經驗豐富的規劃師組成;志愿服務二隊由深圳市城市規劃協會組織成立,我司灣區發展研究院做為牽頭單位,成員單位包括深圳市城市交通規劃設計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深圳華森建筑與工程設計顧問有限公司、北京中海華藝城市規劃設計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深圳德印環境景觀規劃設計有限公司,成員涵蓋規劃、交通、市政、景觀等多專業技術領域的專業人員。
2
規劃思路
溪洋村
華湖鎮溪洋村位于惠來縣城南部3公里處,全村總人口約7590人,總面積約0.7萬畝,其中耕地面積約0.12萬畝,自然特點為“一路兩河多水塘”,呈現出水網密布、風景秀美的特征。
志愿團隊通過與村民座談、交流、問卷調查等方式,收集了相關基礎資料,并對村內公共空間、重要景觀點及區域、重要歷史文化建筑、基礎設施建設等情況進行了全面的了解。
規劃基于數據采集和現狀分析,結合相關規劃要求,圍繞“村美民富,宜居宜游示范村”的宗旨,依托有利的區位優勢、便捷的交通、地域特色和農業產業優勢,提出發展觀光農業和休閑旅游業,將溪洋村打造為“惠來后花園,南粵鉆石水鄉”的目標。主要規劃思路如下:
(1)提升產業——做強基礎產業,尋找優勢產業。依托溪洋村薏米和彌猴桃等農業產業優勢,將農業種植與休閑觀光旅游業相結合,努力營造風光秀美、和諧宜居的田園生活場景,成為都市人休閑度假的樂園、體驗農耕文化的樂園。
(2)集約空間——提升建設用地效率,完整農用地輪廓。重視土地的節約利用,通過科學合理的規劃布局整合各類用地之間的關系,實現土地使用的有機更新,以形成安定和諧、秩序井然的人居環境。
(3)優化環境——綜合環境整治,打造鄉村風貌。立足鄉村文化,依托水塘及溪流,弘揚地方民俗風情。結合田園觀光,發展特色農家樂項目,體現出具有南粵地方新農村建設特色的風情韻味。
(4)完善配套——完善各項基礎設施,按需求配建公共服務。合理確定公益性公共設施配套項目、規模。公益性公共設施包括:村委會、小學、衛生室、幼兒園、文化站、圖書室、敬老院等。
大屯村
大屯村位于河東鎮S240省道北側,距陸城約8.5公里,共有11個村民小組,總戶數805戶,總人口6479人,耕地總面積6500畝,其中水田面積4700畝,村莊背山面田,古樹相依,果樹成林,水塘點綴其間,形成“山-田-塘-村-林”的村落格局。大屯村歷史文化悠久,現存有多處祠堂及古建筑群落,包括清修寺、大夫第、蔡新寨等主要歷史建筑,以及林氏、陳氏、彭氏等祠堂共12處,具有較強的藝術欣賞價值及地域文化價值。
規劃團隊主要通過村民討論、實地調研、無人機航拍攝像等方式對村莊現狀進行詳細了解,在對區域性發展條件的分析下,根據村域的發展潛力、資源環境承載力、主導產業、地理位置等影響因素,提出大屯村“汕尾美麗鄉村,陸豐夢想田園”的發展目標,塑造“三生”協調發展的“故里老家”。主要規劃思路如下:
(1)以綠色低碳的發展理念,發揮自然生態系統的基礎性和先導性作用。盡量保留鄉村原有的生態基底,積極引導村莊通過合理的空間布局,提倡節約使用能源的生活方式和產業體系。
(2)以“產村融合”的發展模式,強化經濟生產系統的支撐性和互動作用。采用“公司+基地+農戶”、農業合作社、農業大戶等多種農業經營方式,促進農業走向規?;?、特色化、深加工化拓展,確保村莊形成內生造血的發展路徑。
(3)以文化個性鮮明的聚落空間塑造,落實社會生活系統的承載性和傳承性作用。規劃在環境空間整治的基礎上,延續村莊原有肌理,保護蔡新寨、圍屋、宗祠等各類歷史文化要素,傳承地方祭祖、趕集、曲藝、養蜂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塑造展示傳統文化的公共活動空間,為鄉村居民營造出極具歸屬感、辨識度和特色鮮明的生活空間。
3
實施效果
本次規劃過程中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兩種工作方法相結合,采用“調查問卷+全過程公眾參與+公示”的工作模式,從現狀調研、初次溝通、成果修改匯報、到村民大會等每個階段,均有村民代表參與其中,并提出具體的想法和意見,及時對規劃工作的方向和內容進行反饋,形成本次面向實施、村民認可的規劃設計成果。最終,兩個項目團隊分別榮獲“美麗鄉村·幸福藍圖”——“碧桂園杯”南粵村莊(整治)規劃設計大賽二等獎、三等獎,為我司在未來的村莊規劃設計工作積累了寶貴的實踐經驗。
在新時代城鄉規劃建設的大背景下,我司堅持“共享與品質導向”的理念,積極投身于城鄉規劃建設,用品質來要求城鄉人居環境,注重文化和鄉村文明的傳承,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探索和實踐之路上砥礪前行。
文|劉燁、劉冰倩、顧冉
圖|劉田、劉冰倩、顧冉
編輯|元寶